居住在廣州增城派潭鎮(zhèn)的客家人,從清初定居以來就有制茶傳統,派潭背陰范屋村毛茶在珠三角地區(qū)尤為出名。記者8月31日從廣州市增城區(qū)政府獲悉,增城區(qū)毛茶傳統制茶技藝近期被列入增城區(qū)第六批區(qū)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。
廣州增城派潭背陰范屋村位于南昆山大封門腳下,有豐富的茶葉資源,村民祖輩靠賣茶、采藥維持生活。
廣州增城毛茶制作。
背陰西坑“茶仔墩”茶場,是范屋村祖宗留下的老茶場。茶仔墩出產的綠茶、毛茶稱為“西坑茶”。西坑茶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由背陰大隊統一經營管理。1987年增城縣林業(yè)局將高灘片區(qū)的幾萬畝山林,包括背陰西坑山4000多畝山林,歸由大封門林場管理。有近二百年種茶歷史的范屋村,村民們對種茶有特殊感情,于是他們把茶樹引種到另外一片山地,繼續(xù)種植茶葉產業(yè)。
增城毛茶的傳統制茶技藝流程復雜,大致分為采摘、晾干(陰干)、炒茶、曬青(焗青)、揉茶、烘焙(干燥)、翻炒(成品)等七個步驟。其中,毛茶的采摘很講究采摘季節(jié)和時間,采摘春茶一般在清明前后10天,在清晨5時至8時采摘最佳。采摘之后要放在陰涼的地方晾干,待毛茶青陰干柔軟后用手輕柔變軟。
炒茶時,要控制茶鍋的溫度,通過手感掌握溫度和搓揉的力度。一般小火炒,鍋溫度控制在30攝氏度至50攝氏度左右,溫度過低炒不出好茶,溫度太高會破壞茶葉中的養(yǎng)份。炒茶過程中要輕輕搓揉,不能搓斷茶的嫩芽。
通常而言,10斤青葉嫩茶經精制成品只有2斤左右的增城毛茶。而且,毛茶屬于高山茶,生長期慢,每年采摘二次,產量不高、貨源少,顯得珍貴。
任何一種傳統手藝都需要人傳承。2021年,增城毛茶傳統制茶技藝成功申報成為增城區(qū)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。目前,增城區(qū)文化館等相關部門已制定了增城毛茶的五年保護計劃,將通過各種平臺,做大毛茶產業(yè),持續(xù)挖掘與培養(yǎng)更多熱愛毛茶制作技藝的工匠,并利用鄉(xiāng)村振興戰(zhàn)略建設,打造當地毛茶品牌、特色,推向市場帶動村民茶民致富。
來源:中國新聞網、北京茶世界
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系刪除